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2013年9月,北京第64屆國際宇航大會現場的中國火箭模型。(美國《防務新聞》周刊網站)
  參考消息網12月16日報道 外媒稱,一位美軍高級將領本月宣稱,中國朝著與國際航天界關係正常化邁出了雖小但可能具有重大意義的一步。
  美國《防務新聞》周刊網站12月15日以《中美航天關係邁出小而重要的一步》為題發表文章稱,美國空軍航天司令部司令約翰·海滕在空軍協會12月5日的一次活動上對聽眾說,中國官員首次請求美國直接通過軍事交往分享空間態勢感知信息。
  美國空軍航天司令部一般通過“同步彙總消息”與業界和其他國家分享這一信息。“同步彙總消息”基本上是簡短報告,告知衛星公司美國空軍預測他們的衛星將有接近另一個在軌物體的危險。這麼做的目的是使這些公司有足夠的時間將它們的衛星改道,以避開另一枚衛星或太空垃圾。
  文章稱,美國空軍可以與全世界絕大多數政府和業內公司直接分享該信息,但有兩個明顯的例外:俄羅斯和中國。在這兩種情況下,這些“同步彙總消息”必須先從空軍航天司令部傳輸到美國國務院,然後傳送到美國國務院在中俄的對應部門,最後發送至中國或俄羅斯的衛星公司。
  海滕指出:“完成這一過程要花很長時間,有時太久了。這是件大事,因為他們請求直接獲得這類信息,我覺得這是好事。”
  海滕樂觀地表示,這可能是中國朝著加入國際航天準則邁出的一步。
  美國安全世界基金會技術顧問布賴恩·威登將中國與俄羅斯的航天發射進行了比較。相比中國的航天發射活動,美國的情報專家知道俄羅斯的衛星系統是如何被送入軌道和運行的。
  他說:“同美國一樣,俄羅斯有一套十分明確的模式和操作方法。我們對中國的瞭解沒有達到這種程度,而一旦出現陌生情況,就有出現誤解和錯判的危險。”
  威登表示,俄美在冷戰期間也保持了溝通渠道的暢通,而美中在航天問題上可能不存在這種情況。他表示,打開溝通渠道是這一新的政策變化最重要的結果。
  他還說:“中國正在全面發展航天技術,而有些美國人認為這不僅僅是競爭,還可能具有敵意。打通溝通渠道和一定程度的瞭解可以防止事態失控升級。”
  蒂爾集團公司航天問題分析家馬爾科·卡塞雷斯認為,“同步彙總消息”政策的改變對雙方來說是“雙贏”。
  美國日益認為,中國正在成為美國頭號航天強國地位最新或許也是最嚴重的威脅。
  關於中國的航天計劃,五角大樓內外專家的反應往往是既擔憂又不得不重視中國航天計劃的快速發展。
  卡塞雷斯指出,中國今年發射的衛星數量幾乎和俄美一樣多,其中約一半是軍用衛星。
  
  【延伸閱讀】新華國際時評:中美航天應少猜忌、多合作
  新華網華盛頓10月22日電(記者 林小春)美國禁止中國科學家參加天文會議引起的風波漸漸平息,曾被“封殺”的中國研究人員已可參加下月的開普勒科學會議。美國航天局“知錯、認錯、改錯”值得肯定。今後,中美兩國在航天領域應該少一些類似的猜忌,多一些有益的合作。
  中美加強航天合作對雙方有益。從神舟飛船到天宮一號,中國已經發展成為航天大國,在航天發展方面積累了自己的經驗與技術。美國是世界最先進的航天強國,中國在航天領域與美國還存在差距,但美國也可以從合作中有所收穫。
  今年9月,美國航天局局長博爾登訪問亞洲前,就在航天局官網博客中談到要與中國科學院官員探討重啟對地觀測等方面合作的可行性。早在2010年,博爾登自己就說過,“除了美國,其他的伙伴國每個都在同中國對話”、“認為我們可以孤立中國,這是異想天開;被孤立的一方將是美國”。他又說,贊成與中國進行謹慎控制下的交流,因為航天與太空探索日益成為合作性事業,美中兩國可以在減少太空垃圾、災難處理和行星科學項目方面進行合作。
  中美加強航天合作也是很多有識之士的願望。此次風波引起多名美英科學家抵制會議,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前不久,美國航天局約翰遜航天中心前主任喬治·阿比評論說:“我不想看到這樣的事情發生,這不是正確的做事方式。我們應該歡迎中國的參與。”前美國航天局華裔宇航員焦立中還曾撰文表示,中國是目前除美國和俄羅斯以外唯一有載人航天能力的國家,俄羅斯、歐洲甚至加拿大都呼籲與中國合作,從政治與技術上講,讓中國成為伙伴對大家是共贏。
  然而,一切都受阻於2011年美國國會首次通過的“沃爾夫條款”。由美國國會議員弗蘭克·沃爾夫起草、推動的這個條款,禁止美中兩國之間任何與美國航天局有關或由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協調的科研合作。他聲稱,中國可能藉此竊取美國的技術機密。但這純屬偏見,焦立中就曾反駁說,俄美兩國積極、成功的民用太空項目合作,也並未讓俄獲取有軍事價值的美國技術。
  中美兩國正致力於構建新型大國關係,在一系列領域保持交往與合作,兩國的航天部門同樣應努力攜手向前看。
  (2013-10-23 11:15:37)
  
  【延伸閱讀】中美兩國女航天員首次對話
  新華網北京9月26日電(記者李江濤王敏)26日下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音樂廳內座無虛席,美國參加最後一次航天飛機任務的女航天員桑德拉·馬格努斯與中國首位女航天員劉洋在這裡同台交流,這是中美兩國女航天員的首次對話。
  馬格努斯在報告中講述了自己努力成為航天員和三次太空飛行的歷程,並插播了自己在國際空間站上工作生活的視頻,其在空間站烹飪的片段,讓現場觀眾大開眼界。
  劉洋在報告中分享了自己在參加“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交會對接任務過程中的動人故事和感悟,並播放了在“天宮一號”中工作生活的視頻。
  來自北航、人大附中及北航附小等學校的大中小學生共同分享了她們的太空傳奇。在與現場觀眾的互動環節中,有學生問劉洋:“如果你將來有個女兒,是否會讓她也當航天員?”劉洋說:“如果她想當航天員,我會儘力幫助她。她如果想做別的工作,比如教師等,我會尊重她的選擇。”
  此次活動由美國航空航天學會(AIAA)和中國宇航學會(CSA)聯合主辦,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承辦。
  (2013-09-26 20:14:09)
  
  【延伸閱讀】外媒:中美航天技術存在明顯差距
  參考消息網6月30日報道 6月29日,中國神舟九號飛船在成功完成與天宮一號手控交會對接後返回地面。
  美聯社稱,中國的載人航天工程進行得非常謹慎和有條不紊。從上次任務至今已有3年多,全部4次任務相對來說都沒出現問題。天宮一號幾年後將退休,2020年左右將被一個永久空間站替代。
  在航天方面,中國接下來的目標包括原計劃今年晚些時候的另一次載人飛行任務。報道稱,依據對神舟九號任務及天宮一號狀況的評估。任務也可能推遲。
  路透社指出,中國還遠未趕上目前的太空超級大國美國和俄羅斯。美國在2017年前都不會試驗載人進入太空的新火箭,俄羅斯則說載人任務已不再是其重點。
  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發表文章稱,在2008年發射的神舟七號上,航天員是在“坐飛船”,從發射到返回都採用自動控制,不需要航天員手動控制。神舟九號則不同,航天員進行手控交會對接時,是在“開飛船”。
  接下來,在中國研製出大推力運載火箭並驗證其可靠性後,就掌握了計劃於2020年建成空間站所需的全部技術。
  不過文章指出,中國與美國在航天技術上的差距,還是相當明顯的。早在1969年,美國已首次實現人類登月的壯舉,而且是在先進電腦尚未問世、計算機運轉能力相當薄弱的情況下,即已完成登月各項子工程所需的精確運算。
  目前中美在航天技術上的差距主要體現在4個方面:大推力運載火箭、空間站、航天飛機和衛星。就民用航天計劃而言,大推力火箭是中國發展航天技術的瓶頸;論及軍事用途,則中國各種應用衛星的質量和數量遠遜於美國,打一場高技術局部戰爭的能力高下立判。延伸閱讀:外媒:神九安全歸來是中國航天里程碑 外媒:“天神對接”為中國贏得巨大聲譽 俄航天官員及專家高度評價“神九會天宮” 外媒:“神九”回歸展示中國太空競爭力 神九航天員返京將被醫學隔離14天
  (2012-06-30 11:01:12)  (原標題:中國請求直接獲得美國航天信息 美刊:意義重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n35inipa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