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 記者吳文娟周呈思
  閱讀提示
  省政府工作報告強調“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提高城鎮化質量”,引發場內外熱議。
  人的城鎮化意味著什麼?面臨著怎樣的挑戰?如何讓農民真正過上城裡人的生活?
  讓農民工落戶生根
  “在武漢打了14年工,至今只能算個過客。”仙桃市西流河鎮河南村農民楊凱向記者感嘆,“說我是城裡人吧,享受不到醫保、社保,說不是城裡人吧,可又長期在城裡生活,真的很尷尬。”
  據瞭解,目前我省城鎮化率達到50%以上,這是以常住人口為基數計算的,如果按戶籍人口計算,城鎮化率只有35%。這表明,大量在城鎮工作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都還不是城鎮戶口,處於“半市民化”狀態。
  進城落戶,是許多像楊凱一樣農民工的共同期盼,但融入之路實在不平坦。
  加快戶籍制度改革,放寬準入條件,降低落戶門檻,成為不少代表、委員關切的焦點。他們紛紛呼籲,在政策允許的範圍內,盡最大努力解決農民工城鎮落戶問題。“公安部門正在努力中”,省公安廳常務副廳長喻春祥作出回應,將逐步消除城鎮戶口遷移不合理限制,放開全省縣城和建制鎮(武漢市除外)落戶;暢通農民工進城落戶渠道,對在城鎮居住生活一定時間、符合當地落戶條件的農民工及其配偶、未婚子女,可申請辦理常住戶口登記。
  不止戶籍壁壘,工資收入普遍較低、社會保障待遇缺失,也是農民工市民化的障礙。據省民建2012年對我省9市81家傳統製造企業的調查,逾七成一線農民工月薪不足2000元,若減去加班工資、津貼以及福利待遇,實際上有近1/3的工人工資徘徊在最低工資標準附近。同時,不少企業沒有為農民工提供“五險”,或者只是提供部分險種。
  省人大代表、宜昌市伍家崗區區長吳剛表示,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的社會福利和保障事業,迫在眉睫。“今年,伍家崗區將針對城鎮化過程中被徵地農民設立就業創業激勵基金,對他們實行免費培訓,併在就業、創業上給予資金扶持。”
  樂業才能安居
  “讓農民工都進入大中城市不現實,一方面成本太高,財政承擔不起,另一方面還會加劇城市病,鄉鎮是當前城鎮化中最基層、最薄弱的環節,也是今後新型城鎮化的著力點。”省人大代表、省委財經辦(農辦)主任劉兆麟說。“我省外出農民工1000多萬,約700萬人在鎮域外打工。加快小城鎮發展,有利於就近就地轉移農村人口。”劉兆麟表示,“通過重點龍頭企業帶動,增加就業崗位,建設新型農村社區,可以實現農民‘既不離土,也不離鄉’的就近轉移就業和市民化,還能夠有效解決農村留守老人、婦女、兒童帶來的一系列問題,提高農民幸福指數。”
  據介紹說,目前全省正在開展21個“四化同步”示範鄉鎮試點,探索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推進工業化、城鎮化的新路子。“城鎮化絕不是大拆大建,硬湊起來的城鎮化肯定不長遠,早晚會變成空殼。”農業界委員、洪湖市老灣回族鄉黨委書記定正清稱,城鎮化首先要有產業支撐。
  省人大代表、監利縣新溝鎮向陽村黨支部書記顧想平與他的觀點不謀而合,“只有產業興旺了,農民才能真正變市民。”
  向陽村的探索就是生動的例子。向陽村地處新溝鎮城郊,近年來依托毗鄰福娃集團的優勢,先後辦起16家企業,許多村民變成產業工人,有的還成為民營企業主。
  有了產業支撐,村裡大力完善基礎設施。“上班拿工資,養老有保障,自來水廠免費供水,廣場、公園、集貿市場一應俱全,這樣,住在小洋樓里心裡才踏實啊!”向陽社區居民陳蓮香感嘆。
  部分代表、委員指出,在城鎮化進程中,要註意保留村莊原始風貌,慎砍樹、不填湖、少拆房,讓居民看得見山水、記得住鄉愁。
  (原標題: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我們該如何作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n35inipa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